近半年
52000
44500
近1年
52000
44500
近3年
75000
44500
近6年
80000
44500
近10年
80000
41000
查看更多
近半年
52000
44500
近1年
52000
44500
近3年
75000
44500
近6年
80000
44500
近10年
80000
41000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钛合金以其优异的强度重量比、耐高温和耐腐蚀性能,成为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明星材料”。然而,其低导热性、高化学活性以及易加工硬化的特性,使其成为公认的“难加工材料”,长期制约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过去,高效、高精度加工钛合金严重依赖进口高端机床和天价专用刀具,成本高昂且面临技术封锁风险。
困境:钛合金加工的“硬骨头”
在航空发动机叶片、起落架等关键钛合金部件的生产中,传统加工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1. 效率低、损耗大:进口高端机床配合专用刀具加工一个复杂钛合金零件,耗时数小时司空见惯。国产设备在同等刀具条件下,效率更低,刀具崩刃频繁。
2. 成本高昂: 一片进口硬质合金刀片价格可达上千元,批量生产中的刀具成本极其惊人。
3. 设备依赖与封锁:核心加工设备,尤其是高端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长期被国外垄断并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和出口限制。
突破:超声振动辅助切削技术的诞生
面对困境,中国科研人员另辟蹊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沈阳机床等单位联合攻关,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超声振动辅助切削技术。其核心思路是“以柔克刚”:
原理创新:不同于传统切削的“硬碰硬”,该技术让切削刀具在加工过程中以超声频率(每秒约2万次)进行特定轨迹(如三维椭圆)的微幅振动。
关键优势:
降低切削力与摩擦热:高频微振动使刀具与材料的接触变为瞬态、间歇式,大幅减少了切削过程中的摩擦阻力和热量积聚,有效缓解了钛合金的加工硬化问题。
改善排屑:振动有助于碎断切屑,改善排屑条件,避免切屑缠绕刀具损伤工件表面。
延长刀具寿命:切削力和切削热的显著降低,直接减轻了刀具磨损,实验数据表明,采用该技术可显著延长刀具寿命。
提升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更稳定的切削过程和更小的切削力,有助于实现更高的加工精度和更好的表面光洁度,可达微米级精度。
技术实现:超声椭圆振动刀柄
原理的创新需要硬件的支撑。研发团队历时数年,攻克了振动频率与钛合金材料特性匹配、精密驱动与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核心装置—超声椭圆振动刀柄。
功能:该装置可加载到现有的普通数控机床上,赋予机床超声振动切削能力,相当于为机床装上了“智能关节”。
效果:应用该刀柄后,在加工钛合金时,切削力可降低约40%,刀具寿命显著提升,甚至在特定工况下,普通高速钢或涂层刀具可替代部分昂贵的进口专用刀具,达到满足要求的加工精度。
应用验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021年,该技术在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生产中接受了严格检验。
案例:加工某新型战机复杂形状的钛合金整体框(形似“金属鸟巢”)。使用配备超声振动刀柄的国产机床和国产涂层刀具,成功完成了高精度加工任务,零件精度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效率可观。其效果令现场外国专家也感到惊讶。
推广:目前,超声振动辅助切削技术已在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超过50家重点企业得到应用。
产业影响与效益
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带来了显著的产业价值:
1.提升加工效率与降低成本:企业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的国产机床加工钛合金零件,效率可比进口设备提升约20%,刀具成本可降低约70%。
2. 推动国产装备替代:显著提升了国产机床加工高端钛合金零件的能力和竞争力。例如,西安航天发动机厂的涡轮盘加工线,国产装备占比大幅提升;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C919大飞机钛合金起落架零件已实现国产机床加工。
3. 促进产业链升级:技术的成功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进步。国内刀具企业已能自主研发生产适配振动切削的专用刀具,实现了从代工到技术输出的转变,部分技术甚至获得国际认可。
4. 增强自主可控能力:有效减少了对进口高端机床和天价刀具的依赖,在关键领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提升了国家高端制造业的自主可控水平。国产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高端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技术普惠
超声振动辅助切削技术的突破,其影响深远:
航空航天与国防:直接应用于C919客机、新型战机、火星探测器(如“天问”火星车机械臂关节)等国家重大工程关键钛合金部件的制造。
高端制造领域:其原理和衍生技术也惠及5G通讯(如精密天线罩)、新能源汽车(如电机壳体)等对高性能、轻量化材料加工有需求的领域。
超声振动辅助切削技术的研发成功与应用推广,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坚持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的典型案例。它用科学的方法和工程智慧,有效地解决了钛合金加工的“硬骨头”问题,显著提升了加工效率、精度并大幅降低成本。这项技术不仅增强了我国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保障了重点领域供应链安全,也为全球钛合金高效精密加工提供了创新的“中国方案”。其发展历程深刻印证: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免责声明:钛谷交易网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钛谷交易网所有,转载需取得钛谷交易网书面授权,且钛谷交易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钛谷交易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