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
52000
44500
近1年
52000
44500
近3年
73000
44500
近6年
80000
44500
近10年
80000
41000
查看更多
近半年
52000
44500
近1年
52000
44500
近3年
73000
44500
近6年
80000
44500
近10年
80000
41000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引言:2025年上半年,海绵钛生产企业是在“扩张与压力并存” 的局面中前行。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销量的提升和高端需求的强劲,而盈利困难则主要源于成本压力和市场需求的冷暖不均。目前市场整体呈现“供应充足但需求结构失衡”的特点,上游海绵钛与下游钛材市场走势分化,民用领域需求疲软而高端领域仍存机遇。
一、当前钛金属市场供需情况简析
上半年海绵钛市场供需呈现“供应收紧,需求分化”的格局。部分主要企业如国钛、湘润等主动控产,叠加部分半流程企业停产等 ,导致现货供应偏紧以及市场需求整体未现明显增长。
高端需求(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强劲:国家“十五五”规划对相关领域的支持,推动了高端钛材的需求。2025年军工领域订单同比增长32%,支撑了海绵钛价格的上涨和高品位海绵钛的利润空间。
民品需求(传统化工等领域)疲软:由于化工等行业景气度不高,需求疲软,导致民品领域海绵钛出货乏力。这部分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承压,利润空间相对较薄。
2025年上半年国内钛锭产量持续下滑。钛锭是钛板等钛材的原料,其产量下滑理论上会减少市场供应。然而,同期钛材进口量大幅增长(1-7月进口钛材7002吨,同比增长85.19%),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产量的减少,甚至增加了市场总供给,特别是厚度大于0.8mm和小于等于0.8mm的钛板、片、带、箔进口量在3月份都出现了同比大幅增长。
进出口冲击:钛材进口大幅增加(例如2025年1~7月同比增长85.19%),显著加剧了国内钛材市场的竞争,对本土钛材生产企业造成压力。
二、市场简要综述分析
1.价格分析
2025年上半年,海绵钛市场整体呈现上行态势,但内部分化明显,“军工热、民品冷”是主要特点。上半年海绵钛价格延续了2024年末的上涨行情,累计涨幅约10.64% 。截至6月底,0级海绵钛价格维持在5-5.2万元/吨(民品),而到8月底,价格小幅回调至4.9-5.1万元/吨 。不同等级的海绵钛价格均有上涨,其中0级、1级、2级海绵钛半年度平均价格分别上涨了9.32%、9.48% 和 8.19% 。
2.成本利润分析
成本主要构成与驱动:海绵钛的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如高钛渣、煅后焦、四氯化钛、镁锭等)和能源消耗(如电力)。上半年原材料成本上升是推高海绵钛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上半年海绵钛价格整体上涨约10.64%,但不同企业的盈利情况差异较大。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企业成本控制能力更强,盈利能力更有保障。
2025年上半年钛锭熔炼企业是在高原料成本和技术降本增效的共同作用下寻求利润。钛锭熔炼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受原辅料成本支撑强劲。企业加大返回料利用比例以降低原料成本,技术成熟度提升,电耗量大,电价波动影响显著,部分企业通过“峰谷平”用电策略节能降耗。
三、代表性企业战略布局与盈利简析
1.盈利简析
2025年上半年,海绵钛生产企业的盈利状况呈现出“营收增长但毛利率承压”的特点,是一种“增收难增利”的局面。这其中既有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也有成本端的压力。以下是参考头企(龙佰集团)海绵钛业务盈利核心指标简要分析:
龙头企业(如龙佰集团)的“规模与一体化”优势:虽然龙佰集团海绵钛业务的毛利率短暂为负,但其巨大的销量增长(+25.51%) 依然推动了营收的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龙头企业通常拥有更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例如,龙佰集团正积极推进上游的“红格北矿区”和“徐家沟铁矿”开发项目,以增强未来原料自给能力、控制成本。此外,其新能源材料业务(同比增长27.23%) 的亮眼表现,也展示了多元化布局对平滑单一产品周期风险的作用。
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对于众多中小型海绵钛生产企业而言,上半年的挑战可能更为严峻。它们可能在成本控制、资金实力、下游客户结构等方面面临更大压力。尤其是在民用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缺乏高端订单和成本优势的中小企业,其盈利空间会受到更明显的挤压。
2.代表性企业战略布局
龙佰集团(002601.SZ):作为中国钛产业的龙头企业,龙佰集团通过其控股子公司甘肃德通国钛金属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建设3万吨/年转子级海绵钛技术提升改造项目。这一项目旨在将甘肃国钛现有海绵钛生产线扩建至3万吨规模,建设周期为4年。
安宁股份:着眼于能源级钛材料市场,安宁股份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年产6万吨能源级钛(合金)材料全产业链项目。项目分三期建设,首期投资55亿元,二期投资25亿元,三期投资20亿元。全部三期项目计划建设周期60个月。
新疆湘晟新材料:作为全国首家从钛矿开采到海绵钛、钛材、钛合金、钛制品的全产业链企业,新疆湘晟在哈密市建成了年产2万吨钛及钛合金新材料项目。到2025年,哈密市计划形成年产10万吨海绵钛、5万吨钛及钛合金的生产规模,建成全国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生产基地。
甬金股份(603995.SH):其控股子公司河南中源钛业有限公司与攀钢集团西昌新钢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投资约7亿元建设"年加工4万吨高端钛及钛合金熔锻项目"。
天工股份(920068):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钛及钛合金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将原材料海绵钛通过配比、熔炼、锻造及各种精加工手段,制作成能最大程度发挥钛及钛合金材料组织性能的产品,以板材、管材、线材等形式广泛应用于化工、消费电子等领域。2025年8月,天工股份宣布与天德投资(南通)有限公司、龙海明、南通协辉投资有限公司等签订《江苏天工钛晶新材料有限公司合资协议》,并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合资协议约定天工钛晶成立后将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设立全资子公司并收购江苏品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相关资产,进一步深化公司产业链布局。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围绕新材料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引资,年产2万吨海绵钛项目成为当地布局高端钛产业的关键举措。
中国海绵钛企业的区域布局呈现出明显的资源依托型和市场导向型双重特征。一方面,企业倾向于在钛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产能,以降低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则注重靠近下游客户集群区域,减少运输费用和提高响应速度。
四、市场展望
供应链存在“双端失衡”海绵钛等低端产能过剩(2025年利用率仅65%),同质化竞争激烈,根本症结在于技术壁垒(如电子束冷床熔炼工艺普及率不足20%)及资质门槛限制中小企业升级。
未来钛材市场也将呈现“高端紧缺、低端过剩”的格局,航空航天、医疗、氢能等领域的高附加值品种供应缺口显著,新兴应用场景对钛材的耐极端环境、精密加工及绿色制造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和资本应通过创新和协同,加强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从而捕捉新兴市场的机会,3D打印、氢能冶金等技术的发展,钛材产业有望从“航空航天专属”向“民生+战略”双轮驱动转型,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
钛材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和产业支持,钛材产业不仅可以支撑国家安全,还可以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随着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扩展,中国钛经济正站在发展的新起点,推动中国钛材产业迈向全球领先地位。
免责声明:钛谷交易网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钛谷交易网所有,转载需取得钛谷交易网书面授权,且钛谷交易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钛谷交易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