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
52000
44500
近1年
52000
44500
近3年
73000
44500
近6年
80000
44500
近10年
80000
41000
查看更多
近半年
52000
44500
近1年
52000
44500
近3年
73000
44500
近6年
80000
44500
近10年
80000
41000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资本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既是观察实体经济运行活力和产业结构调整动向的重要窗口,也是通过资源配置为行业企业提质升级赋能的源头活水。
站在“十四五”末尾,回望过去五年中部大省河南的经济发展脉络,资本市场的“助推器”作用愈发凸显。
“十四五”期间,从区域内上市公司数量稳步攀升,到牧原股份、双汇发展等龙头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巩固行业地位,再到仕佳光子、新强联等科技型企业借助上市融资突破技术瓶颈,河南资本市场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跨越,不仅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注入了金融动能,更让“豫企军团”在全国资本市场的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面向“十五五”,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方向,河南“7+28+N”产业链集群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围绕“两高四着力”精神内核,河南也将着力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产业投融资,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本赋能:产业智能化加速升级
作为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功能,场内资金活水正源源不断注入实体企业,助力豫企完成技术升级,推动战略产业提质焕新。
从2020年末的87家,到如今的112家,“十四五”期间,河南地区A股上市公司数量实现快速扩容,仅北交所上市企业就有13家,总数位列中部六省首位。
而2021年至今,河南企业连续4年交易所市场债券融资超过1000亿元,存量规模增至4958亿元,较2021年翻番;债券发行加权平均成本压降至目前的2.66%,较期间最高点下降212个BP。绿色、科创等创新品种发行206亿元,同比增长57%。
此外自2022年以来,河南地区共有18家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其中仅2025年以来并购重组就有12起(含重大资产重组3起),涉及规模300多亿元,有效助力了企业发展壮大。
资本赋能下,龙头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5年5月,牧原股份公告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发行并上市的申请,开启了推进全球化战略的篇章。
自2014年登陆资本市场以来,十余年间,这家诞生于河南南阳的生猪养殖企业,一步步借力资本化运作,成功实现规模提升、市场拓展、技术跃进,牢牢锁定了行业龙头地位。“十四五”期间,牧原股份营收规模从2020年的56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79亿元。
作为行业龙头,牧原股份持续加大对智能化、信息化、疾病防控、猪舍设计、育种等研发项目的投入,将新的技术应用到养猪中。技术不断革新背后,离不开资本赋能带来的资金支持。今年5月,牧原股份发行了河南省首单3亿元科技创新债,资金全部用于补充生猪养殖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管理和疫病防控技术研发。截至2024年末,牧原股份累计申请专利2276项,其中2024年就新增授权专利138项。
多年来,河南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本市场工具创新,为企业再融资提供支持,并将资金投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全球领先的氟基新材料企业,多氟多于2023年8月成功定向增发20亿元,成为彼时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市场化非公开股票发行项目。按照规划,项目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锂电池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的技术升级及产能扩张,同时支持半导体用电子级氢氟酸等高端产品的研发。通过持续投入,多氟多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其六氟磷酸锂产销量稳居全球前列,并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而同样成立于河南焦作的龙佰集团,多年来通过资本市场布局氯化法钛白粉技术研发,累计投入超百亿元。2011年上市后,该公司依托再融资资金建设6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并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自主创新开发出无筛板多孔侧进气大型沸腾氯化炉,单炉产能提升至10万吨/年,攻克了攀西高钙镁型钛矿资源化利用这一行业难题。该技术使国内高端氯化法钛白粉摆脱了进口依赖,推动钛白粉行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提质增效:投资者回报水涨船高
“十四五”期间,河南上市公司群体不断扩容,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截至2025年8月,河南省内市值百亿元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已达35家,较去年底实现翻番。据最新披露的半年度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近八成河南上市公司实现盈利,整体营收规模、净利润均创下新高,营收规模超百亿元的公司增长至13家,归母净利润合计达447.95亿元,同比增长39.83%。
通过上市多元化融资和并购重组加速产业整合,食品加工、超硬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厚植优势,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
目前,河南地区112家A股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占90家,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达30家。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4年河南上市公司整体研发强度5.57%,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已超110亿元,15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
上市公司质效双升级的向好趋势,从企业大方“发红包”的底气中可窥见一斑。
2025年8月,双汇发展发布2025年半年度分配预案,拟10派6.5元(含税),预计派现金额合计达22.52亿元,占到当期公司净利润的96.94%。以该股2025年半年度成交均价计算,股息率达到2.52%。这也是该公司自1998年上市以来,累计第32次派发现金红利。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十四五”期间,双汇发展累计分红总额达222亿元,为河南A股上市公司之首。2021年至2024年间,该公司年度分红总额整体稳定在50亿元上下。
“十四五”期间,经营形势不断向好的牧原股份,分红规模也不断攀升。该公司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分红总额逼近180亿元,其中2024年分红近76亿元,2025年上半年就分红超50亿元,创下历年同期新高。
而同样作为分红大户,洛阳钼业自2012年实现A股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总金额达到215.62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分红总额超过120亿元,仅2024年该公司就以10派2.55元,累计分红54.66亿元,创历史新高。
服务实体:多种金融工具齐发力
通过风险管理、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优化等多个维度,期货市场长期助力企业稳定经营、降低成本,使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作为河南资本市场的优势力量,截至8月末,郑州商品交易所共上市期货品种27个、期权品种20个,成交量、成交额分别占全国期货市场份额的35.03%和12.71%。目前,郑商所已有7个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范围拓展至26个期货期权品种,价格影响力显著增强,同时带动107家期货机构入驻郑州,吸引国内2200亿元结算资金在郑州沉淀。
每一个期货品种背后,都有服务实体产业发展的生动例子。
2023年9月,国内一家短纤企业接下5000吨涤纶短纤订单,货物预计10月中旬到港,因判断后续价格可能走弱,该企业通过期货卖出套保规避风险。此后短纤价格持续走弱,虽然同期到港的现货亏损300元/吨,合计亏损150万元,但该企业在期货端盈利387元/吨,合计盈利193.5万元。通过套保,该企业成功对冲了短纤价格下跌风险,为纺织行业运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示范。
“十四五”期间,河南期货公司通过精准服务,累计为700余家企业提供套期保值、基差贸易、场外衍生品、交割库等风险管理服务,涉农“保险+期货”业务承保货值39.14亿元,居全国前列。
除期货产品外,河南持续实施“基金入豫”行动,打造产业链发展基金矩阵。私募创投基金投资于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初创科技企业的项目达到1091个、投资本金546.75亿元。私募股权基金参与投资本省企业上市12家。政府投资参与设立基金24只,发挥产业引导、资源配置等功能。
近年来,河南省还积极探索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发行与创新,通过盘活存量基础设施资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25年9月,河南省已成功发行多单类REITs产品,覆盖高速公路、清洁能源、产业园区等领域,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样本。
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存量资产价值重估,这些项目不仅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更推动了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十四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多层次多角度的支持上市公司发展政策,为产业培育提供了温润的土壤。而面向“十五五”,河南上市公司提质增效仍未止步。
就在今年7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围绕河南省“7+28+N”产业链,充分发挥并购重组资源配置功能,服务做优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转型升级、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引导更多资源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质生产力方向集聚。
9月17日发布的《河南省金融服务“两高四着力”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将深化与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等资本市场的合作,推动更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推动上市公司市场化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力争2025年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投放50亿元。
免责声明:钛谷交易网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钛谷交易网所有,转载需取得钛谷交易网书面授权,且钛谷交易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钛谷交易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